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楔子 (第1/2页)
楔子 (遗址) 到台北来,若不是那么匆忙,也风清日爽的话,就走一趟公园路吧。 明丽昂扬的大道上,有学校、国家图书馆、中央部会机关,来往的叠踏人潮,有的步履闲适,有的急促如飞;有时脚底轻快如生莲,有时又稳重如缚石。 时间够多的话,还可以驻足在学校外听读书声,再到图书馆闻书香,喝完一杯咖啡,然后往火车站的方向走。 面朝左边巷弄,可寻到排比的书店和各式的小吃;肚子饿了,点心挑千层糕、水晶饺,正餐是色料淡美的海鲜面。 右边呢?右边是属于古老回忆的。 如果这一天正好心脏够强可以不怕在人群中哭泣,也正好想翻开被岁月封尘的往事,就向右弯进某一条叫“青岛西路”的街吧! 那条街怎么看颜色都暗淡一些,耳边总有隐隐的秋风萧瑟声,座立于旁有一栋曾是“慢性病防治局”的建筑,更以前叫“结核病防治院”、“防痨局”的,多少年来始终像一张没有换过季节的旧照片,惘惘地存在着。 自一九五○年开放门诊起,至一九九八年搬迁止,半个世纪来它曾眼见人间无数生离死别的哀恸;对某些人而言,那是遗址中的遗址、禁地中的禁地,是不堪回首的红尘烟雨断肠处。 天若有情天亦老,它又怎能不沧桑呢? …。。 如果心还平静的话,就来说说“结核病防治院”时代的某日吧。 那日天气不冷不热,近秋末的感觉,门口几十级的石阶一如往常,上下着脸孔和身形都特别单薄的人,他们面色泛红伴着咳喘,衣裾飘晃像一片叶子。 叶中还有小苞似的影子依附,是陪父母来看诊取葯的孩子,他们天真单纯,看着阶与阶之间黑幽幽的空格,不安地问:“跌下去怎么办呀?” 不知情的孩子,不易感染生死情绪,在他们童稚的眼中,医院还不如脚下的阶梯来得重要。当走到那扇封闭的大门前,想到里面安静肃穆的气氛和消毒水的味道,就抗拒说:“我们在外面玩。” “要小心呀!”父亲或母亲有气无力地叮嘱着。 那时候,街上汽车少,坏人也没那么多,孩子单独在户外大都安全。既有多格的石阶,他们爱一个在最顶层、一个在最底层,玩剪刀、石头、布,赢的人可以向前跨一步,看谁先到达终点。 从远处望,他们又像不停挪移的小棋子,穿梭于爬梯的大人之间,路线一会直一会歪,迂迂回回地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游戏,然后开心大笑,不亦乐乎。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,等不耐烦或欺了,就进医院找父母。 医院内是慑人的景象,磨石子地刷得亮白,穿过天窗洒落的阳光,刺得教人睁不开眼。长长的走廊没有人,两旁列着或开或关的门,属于日据时代的设计风格,原是用来疗养的,偏居家的隐密感,静得使人害怕。 孩子们不敢出声,踮着脚往每扇开启的门内窥探,彷佛偷偷闯进的小猫咪。有的门里没人,有的门里人忙着,都不像自己生病的父亲或母亲。 突然“笃笃”的脚步声传来,有个护士拿着银色拖盘走近。 “小朋友,不可以随便乱跑喔!”她微俯身说。 银色拖盘的高度正好让他们看见上面的针筒,吓得退后好几步。 “你们来打预防针的,对不对?”她故意说。 孩子们连忙摇头,各家父母的声音纷纷传来:“你们吵到阿姨了吗?” “不吵、不吵,他们很可爱!”护士马上回答。 案亲或母亲就在几步外的房间内,一身便服换成了医院的袍子,难怪之前认不出来。他们坐在诊疗台上说:“你们再出去玩一下,很快就好了。” 孩子们走出大门,外面的空气新鲜多了,不再有令人窒息的森冷,但没有父母,感觉很寂寞,内心有不合年龄的忧伤轻轻吃咬着。 门又开了,方才的护士向大家招手。天光之下看得比较清楚,她很年轻,头发扎在帽底黑白辉映,脸庞显得秀净,加上甜甜的笑容,还真像天使呢! 她从口袋掏出几包健素糖和钙片,亲切地说:“小朋友好乖,阿姨请吃糖,是补充身体维他命的好糖喔!” 孩子们爱吃糖,小的马上伸出手,大的有几分迟疑。 “爸妈说可以的。”她把糖一一放入他们的手中。 “谢谢阿姨!”孩子们很有礼貌地说。 “不客气!”她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亮,带领他们排排坐在台阶上。 孩子们双颊笑成了红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