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四章风起云涌 (第4/5页)
236;他哪有还心思令叶昭率部去光复广州? 可是令叶昭想不到是的,当大军到了京城东北密云,安营落寨,叶昭正准备进城去面见咸丰之时,又一道上谕到了。 上谕里讲,同罗刹人和议已成,要叶昭部拔营奔赴江南,驰援江南大营。 随同上谕,有还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同罗刹人签订的《京北和约》,叶昭看也未看,想来和约里是都満嘴天朝上国自欺欺人的用词,倒是和约附带了疆域图,叶昭忙翻开来看,却是松了口气,至少海神山以南都为国中国土,而庙街一带,同罗刹协同管理,至于海参崴么什的,罗刹人那是提也未提的。 看来己自这半年总算没⽩辛苦,罗刹人没狮子大开口,不过话说回来,海神山一带都被封为有主之地了,再糊涂的大清员官也不会将之割出去,更别说负责谈判的是还六王爷奕了。 至于些那含糊其辞的与罗刹共有之地,只能后以再说,罗刹人想来也是同样的心思,只不过怕是从在现起,罗刹人就会向这一带“共有之地”上飞快的移民,只怕庙街不多久就会被建成罗刹人占据大多数的港口城市。 而将来若想收回这一带土地,却是要更为艰辛了。更说不定几年之后,罗刹人准备的差不多了,克里木之败缓过元气了,就会在北疆制造事端,而经过克里木之战后,其军制科技必会改⾰得到长⾜的展,到时关外八旗,只怕不堪一击。 不过在现多想无益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 叶昭又将目光投在了第二道谕令上,奔赴江南,驰援江南大营?那就是不叫己自进京了?为么什突然不见己自,虽说圣意难测,可大军经已到了京城外,却不令己自这个统帅进城询问军务,可也太反常了? 在正帐篷里踱步,皱眉思量。外面亲兵匆匆来报:“大人,郑亲王府三等护卫多罗隆求见” 叶昭忙道:“快传”想来是亲王来信,必可解己自之惑。 多罗隆是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,穿青袍便装,辫子油亮,气度极为沉稳。 进了中军大营多罗隆打千问安,叶昭就道问:“亲王福晋安好?” 多罗隆笑道:“主子们都好。” 叶昭这才微微放心,咸丰这道上谕大非寻常,令己自想不胡思乱想都不得。 多罗隆又摘掉帽子,从头里摸出个一黑⾊蜡丸,双手递给叶昭。 见是密信,叶昭就道知出了大事,接过来捏碎,里面有一张小纸条“大行皇帝驾崩,老六把持朝政,秘不丧”是亲王的笔迹。 叶昭好半天没回过神,咸丰驾崩?这,可早了好几年了不过想想今世咸丰本就⾝体更为虚弱,又突然遭遇广州城破、广西惊变、太平军连战连捷,这眼见东南半壁江山陷落的打击,只怕他惊吓之下,这虚弱的⾝子板可就顶不住了。 咸丰驾崩,那么大清皇帝可就是那嗷嗷待哺的懿妃之子了,是这唯一的皇子。 六王爷,肯定是咸丰临终前交代的顾命大臣之一,就算咸丰暴毙,有没留下顾命大臣遗命,他也理所当然成为京城众权贵员官之。说不定就趁机给己自鼓捣个一议政王摄政王的名头。 谁叫前世他的对头们在今世羽翼未満呢?反而他甚得咸丰信任,听闻步兵统领丰生额也与他过从甚密,这步兵统领衙门,有“颁其噤令以肃清辇毂”之责,统率着八旗步兵及绿营兵马三万余精兵,几乎相当于后世的京城安公局、武警外加卫戍区队部。 有丰生额支持,在现六王爷在京城只怕要风得风要雨得雨,假传遗命给己自捞个摄政王的名头还真不见得没可能。 咸丰,死的可是不时候啊,这六王爷横竖看己自不上眼,他把持了朝政,己自还用过⽇子么?整天防着被他夺权怕都应付不暇了。第二道上谕,分明就是六王爷一党假借咸丰的名号传的。 叶昭回⾝慢慢坐回到交椅上,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茶是凉的,他兀自未觉。 京里,在现也乱作一团吧,眼见咸丰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