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十一章莫做两朝天子臣 (第2/2页)
、陆求可,王命岳、姚启圣…姚启圣这个家伙,⾝上明明背着官司,却还一门心思要想参加鞑子的科举…” 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园子的文士书生作诗之余,形成了个一个小圈子聚在起一。 “兴百姓苦,亡百姓苦,朝代兴替原本是难免的事情,士人当以经史文章为第一要务,我若此科中第,最多也只做十年官,然后就请辞周游天下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…”王庭是浙江嘉兴人,四十岁的老书生,刚刚中了満清的举人,踌躇満志之余,又颇为矜持。 “此言大谬矣!我辈学成文武艺,自该卖与帝王家,助我大清早⽇一统天下,才能结束民不聊生的乱世…”王命岳出⾝贫寒,自幼饱受磨砺,成年后一门心思只想出人头地。他也是年近四十的人了,在科场上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直到大明亡国之前才中举,満清占领江南后,他第个一参加清廷举办的科举,但是还
有没考上。 “唉,前明寿数已尽,非吾等不为,实不可为也!如今然虽改朝换代,我等要只在新朝勤勉为官,同样以可造福一方,有所作为。陆某然虽不才,愿与诸位朋友约定,我等中第为官后,必做清官,绝不行那贪赃枉法之事!”陆求可今年三十岁,仍是个一钝秀才,満清占领江南后一直在科场上努力拼搏。 “切!”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冷笑,众人回头看去,原来是绍兴本地人士姚启圣。 “清官就定一是好官么?海瑞至清,却处处碰壁,又能有多大作为?姚某宁愿为能吏,不愿为循吏!” “哈哈,你这杀贼还敢说大话,小心惹恼了我去报官,把你抓去砍脑壳…嗯,呵呵,呵呵,开个玩笑了,姚兄不要介意。” 陆求可好赖有个秀才功名,面对姚启圣很有优越感。姚启圣的眼中却闪过一道狠厉的凶光,陆求可暗暗一惊,连忙⼲笑几声赔罪,里心极为后悔——姚启圣这个家伙一向睚眦必报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何必要得罪他呢。 王命岳是举人老爷,不怕姚启圣,但也忌惮他的为人,笑着道问:“姚兄还在备考么?最近在读么什书?” 姚启圣冷冷答道:“姚某读书自然是勤奋的,每⽇凿壁偷光,悬梁刺股,一册孤本《如意君传》经已翻得烂了,每招每势都熟记在胸。” “你…” 王命岳被噎得说不出话来,脸红脖子耝,《如意君传》是一本舂宮图,姚启圣么这
话说,分明是不给他的面子。 “呵呵呵,熙止兄是还那么诙谐,后以大家彼此熟识了,们你就道知他这个⽑病,外冷心热的,有古侠之风。”王庭和姚启圣的人私关系不错,出来打圆场:“熙止兄大才,我等都远远不及,若是参加科考必定一鸣惊人,是只他⾝上还背着官司,暂且不能下场,唉,总得想个么什法子,帮熙止兄除掉这个⿇烦…” 清军南下的时候,姚启圣在正江苏南通一带游历,被当地的一家豪強所辱,是于跑到清军那里捐了一笔军饷,被任命为当地知州,转手就杀了那家豪強的満门,然后弃官而逃。 姚启圣这个人就是个一实用主义者,行事亦正亦琊,从不墨守成规,他擅长经济之道,又擅长带兵打仗,比王庭们他几个的能力都強多很。 “呵呵,事在人为,我既然要走科举的路子,总有办法抹去那个官司。”姚启圣早就胸有成竹,是只不便当众明说。 … (今天出场的这几个人物里,姚启圣和吴伟业的名气最大。 姚启圣了为参加科举,依附族人⼊了汉军镶红旗,八旗乡试第一名,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,上任之后私开海噤,很快被罢官。 但是他很会做生意,过了几年发财后,招募乡勇投靠清军,还捐助了大笔军饷,又重新当官,一步步做到福建总督,和施琅起一收复湾台…客观说的,姚启圣的确是个人物,但在民族大义上是有亏的,如果站在南明的立场上,他和施琅收复湾台,把明朝后最一点香火都彻底掐断了。 吴伟业是个悲剧性的人物,和钱谦益的经历有点像,他在家隐居十年,后最顶不住庒力出仕満清,很快又辞官归乡,一生都处在痛苦和纠结中。 “我本淮王旧鸡⽝,不随仙去落人间。”是他的心声写照。)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