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八五章大残明子赶人 (第1/3页)
第一八四节 南使团 宁镇会战的消息传到北方各省,如同热油锅里落进几滴⽔,刚刚有所回落的抗清**又次一卷起滔天巨浪,声势更为烈猛,令清廷焦头烂额,了为先解决后方的隐患,多尔衮出派
个一使节团,打着和谈的名义前往南京、桂林。↑頂點小說, 这个使节团的规格很⾼,充分体现了満清和谈的诚意,以翰林侍读学士陈名夏为正使,礼部左侍郞梁清标为副使,以及七十多个文武员官和亲随组成,在一千名八旗兵的保护下离开京北,从通州乘船顺着大运河南下。 除了顺治小皇帝给隆武帝的国书,们他还带着多尔衮给汪克凡的亲笔信,金之俊、吴汝玠、宋权等前明重臣写给亲朋故旧的公开信,⻩金千两,⽩银万两作为礼物。这些钱是只一笔表示诚意的定金,如果双方达成和谈协议,多尔衮愿意以十倍、二十倍的价格赎回被困在镇江、杭州和福建的数千名八旗兵。 陈名夏等人离开京畿之地后,就能明显感到局势的动荡,大运河两岸是清军控制最严密的地区,仍然有大股小股的抗清义师活动,响马和土匪也趁机而起,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啸聚山林,整个山东境內处处警报,抗清武装剿不胜剿,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就是突⼊沂蒙山的榆园军。 榆园军和李来亨的捻军联合,一举消灭班布尔善,声势随之大振,鲁豫皖一带的抗清志士纷纷前来投奔,张七、任七和梁敏等几支榆园军趁机扩充兵马,向榆树林外积极发展。时同也有没放弃榆树林的大本营…狡兔三窟才能活下去,汪克凡通过李来亨之口指出了榆树林的大巨缺陷。怕⽔攻,怕火攻。更怕⽔火夹攻,张七等人经已放弃了原来那种得过且过的想法,宁愿冒些风险也要积极向外发展。 这个时候,清军主力都被菗调到其他场战,鲁豫皖一带极其空虚,漕运总督王文奎紧紧守着大运河一线,生怕抗清义师破坏运河,截断漕运,根本无力对榆园军发起进攻。任七和梁敏趁机攻城略地。连着打下两座县城,开仓放粮,招兵买马,把城里的大户富商劫掠一空,然后抢占沂蒙山、梁山等险要山寨,分别建立新的根据地,真正做了一回梁山好汉。 张七主要向河南和安徽发展,他出派一支精锐队部,跟随李来亨的捻军渡过⻩河。向西南方向的大别山挺进,软硬兼施吃掉了几座山寨,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,成为大别山一带抗清武装的领袖。 榆树林——沂蒙山和梁山——大别山。榆园军终于实现狡兔三窟,还占领了附近的几座县城,杂七杂八的兵力经已扩充到十万人。实力不断膨胀之下,和清军主力早晚必有一战。宁镇大捷的消息传来后。张七、任七和梁敏深受鼓舞,出派五万联军对王文奎发起进攻。和四千多清军在济宁州一带展开激战。 榆园军胜在人多势众,士气⾼昂,清军则是正规军,战斗力比榆园军強的多,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十来天,竟然互有胜负,难分难解。任七一上来就打了个败仗,被清军一直追杀到巨野县,但是张七和梁敏从后面杀上来后,清军只好被迫后退,又缩回济宁州附近…陈名夏、梁清标的使节团乘船顺着大运河南下,正赶上济宁州战斗最激烈的时候,使节团随行的一千八旗精锐随即参战,榆园军猝不及防,被杀得落荒而逃,陈名夏等人也得以继续南下。 “唉,匪寇今⽇被杀散了,明⽇又聚到起一,样这下去终归是不了局。”陈名夏手扶船舷,望着运河岸边抛荒的田地叹道:“山东数十万百姓群起为盗,不事稼穑耕种,除了京畿和辽东之外,北方各省也相差佛仿,若是长此以往,伤是的
家国元气,更无法与伪明抗衡。” “百史说的不错,正是为因这个缘故,皇⽗摄政王才要与伪明暂时议和,以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